中國人發明創造力較差,模仿、抄襲的能力較強,這是盡人皆知的事,否則也不會大力推進“自主創新”。不過,有些事情盡管心知肚明,但被外國人給指點評論一番,看了還是覺得有些慚愧、無語,卻又不得不承認,看看10月31的《紐約時報》如何說“中國的抄襲風氣”吧。
北京大力敦促中國公司和科學家發明創新,但得到的不是蘋果,而是Apple Peel(蘋果皮),Apple Stoer(假蘋果店)和BlockBerry(仿BlackBerry,有譯為“破莓”)。
喬布斯在1979年參觀施樂公司研究實驗室后得到靈感發明了鼠標和圖形界面。但是,中國人常常不是在競爭產生的成果上繼續開發,而是直接偷來,再低價售出。
在經濟發展如此迅猛而法律體系負擔過重的國家,不誠實的人常常獲勝。保護誠實者的體制實在是不夠健全。不誠實的抄襲者迅速行動,在快速增長的市場獲得優勢;他們的成功反過來又使中國的抄襲風得以延續。
《紐約時報》報道說,去年,浙江省一份科學雜志透露,他們發現有證據表明,在20個月的時間內,近三分之一的投稿涉嫌抄襲。該報隨之提出問題,今天的中國可能有下一個史蒂夫·喬布斯。他也許曾在最近關門的某家山寨蘋果店工作。但是,他是否會有信心,相信自己的想法能得到保護,相信供應商不會竊取他的產品,相信法院能實施法律?
抄襲和造假往往聯系在一起,都具有欺騙性。如果空氣質量這種純數字的東西也真假難辨,外媒就要說三道四了、品評一番了。美國《洛杉磯時報》10月30日的文章說,美國大使館空氣質量數據讓中方數據黯然失色。原來,美國駐華大使館的樓頂上有一臺只有微波爐大小的儀器,用來檢測空氣中細顆粒物。今年10月的一天,大使館檢測結果遠遠高于美國環保署設定的標準,已經“指數超標”。但北京當天自己的檢測數據卻為“輕度污染”。
報道解釋說,中方數據和美國數據的差別在于二者檢測內容不同。中國設在首都周邊檢測站的對象為直徑等于或小于10微米的顆粒物,而美國大使館的檢測對象則是直徑等于或小于2.5微米的顆粒物。醫生說,2.5微米以下顆粒物可以滲入人們的肺部以及其他器官。汽車和卡車排放的廢氣是顆粒物污染的主要來源,而這是北京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。